:唯一的盟友
会议室的门在身后关上。
走廊里那些或讥讽,或看热闹的眼神,也都被隔绝在外。
沈知回到了地下二层。
那间属于他的,国家灾害风险评估办公室。
“啪嗒。”
他拉亮了那盏昏黄的灯泡。
光线驱散了部分的阴冷,却让空气中飞舞的灰尘,看得更加清楚。
一张桌子,一把椅子。
一台旧电脑。
墙角还堆着报废的文件柜。
这就是他的全部阵地。
沈知坐下,看着电脑屏幕上那份被驳回的报告。
无力感。
一种巨大的无力感,从四面八方涌来,几乎要把他吞没。
他知道会发生什么。
他知道每一个灾难的节点,每一个错误的细节。
但他没有权力。
没有资源。
甚至没有一个能听他说话的人。
他的预知,他的能力,在固化的体系面前,就像个笑话。
一个月。
梁栋给了他一个月的时间。
可他连一天都等不了。
他拿起手机,翻出秦卫民秘书小刘的号码,拨了过去。
电话响了很久才被接起。
“喂,沈主任。”小刘的声音听上去有些疲惫。
“我找秦部长。”
“秦副部正在开会,您有什么事吗?”
“我需要一笔专项调查经费。”沈知开门见山。
“我要对江城地铁五号线的施工方,进行一次彻底的背景调查。”
电话那头沉默了。
过了好几秒,小刘才用一种公事公办的语气回答。
“沈主任,我明白您的心情。”
“但是……”
“您那个办公室,目前还是临时性质,没有独立的财务审批权限。”
“秦副部那边,也走不了这个流程。”
“所以,您的申请,我没办法提交。”
沈知握着手机,没有说话。
他预料到了这个结果。
但亲耳听到,还是让他的心沉了下去。
“我明白了。”
他挂断了电话。
办公室里,又恢复了那种让人发疯的安静。
就在他以为所有路都被堵死的时候。
手机屏幕亮了一下。
是一条短信。
来自一个陌生号码。
“来我办公室一趟。走侧门,别让人看见。”
没有署名。
但沈知知道是谁。
十分钟后。
沈知出现在应急管理部大楼的侧门。
小刘已经在那里等着了,他没多说话,只是点了点头,带着沈知从一部货运电梯直接上了顶楼。
秦卫民的办公室里,没有开灯。
只有窗外的城市灯火,映照进来。
秦卫民站在窗边,背对着他,身影显得有些萧索。
“坐吧。”
沈知在他对面的沙发上坐下。
秦卫民转过身,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厚厚的牛皮纸信封,推到沈知面前。
“这里面是十万块钱。”
沈知看着那个信封,没动。
“这不是部里的钱。”秦卫民的嗓音有些沙哑。
“是我个人的‘部长研究基金’里出的。”
他给自己点了一根烟,吸了一口。
“名义,就叫‘城市极端韧性理论在非官方渠道的普及与验证’。”
秦卫民看着沈知,眼神复杂。
“有些事情,官方不方便做。”
“但真相,永远需要有人去追。”
“钱不多,省着点花。”
“这是你的启动资金。”
沈知终于伸出手,拿起了那个信封。
很沉。
沉的不是钱,是信任。
是在他被全世界孤立时,唯一伸过来的一只手。
“谢谢。”
这两个字,他说得很轻,但很重。
秦卫民摆了摆手。
“我能做的,只有这些了。”
“剩下的路,要靠你自己走。”
“别让我失望。”
也别让江城那几百万人,失望。
后半句话,秦卫民没有说出口。
但沈知懂了。
离开应急管理部大楼,夜风吹在脸上,很冷。
沈知攥着那个信封,走进了一个老旧的电话亭。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枚硬币,投了进去。
然后,凭着记忆,拨下了一个烂熟于心的号码。
“嘟……嘟……”
电话接通了。
一个粗犷又警惕的声音传了过来。
“喂?”
“老张,是我。”
电话那头顿了一下,随即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
“***,小沈?你小子怎么想起给我打电话了?不是说在工地搬砖吗?发财了?”
“差不多。”沈知靠在电话亭的玻璃上。
“有个活儿,你接不接?”
“说说看。”对方的声音立刻正经起来。
“先说好,违法乱纪的我不干。我可是退伍侦察兵,有原则。”
“不违法。”沈知说。
“查个公司。”
“江城地铁五号线,黄浦路站建设时的分包商情况。”
电话那头沉默了。
“小沈,你玩真的?”老张的声音沉了下来。
“那个项目是天工集团总包的,水深着呢。”
“我知道。”沈知的语气没有一丝波澜。
“所以才找你。”
“重点查一个叫‘宏发建业’的公司。”
“三年前注册的,项目一完工,公司就立刻注销了。”
“还有。”沈知继续说。
“查一下当时给黄浦路站供应碎石和水泥的供应商,特别是2021年下半年,到2022年初的所有批次。”
“我要知道,他们的料,是从哪儿来的,送到了哪儿。”
老张在那头倒吸了一口凉气。
“你这是要挖人祖坟啊。”
“这活儿,不便宜。”
“定金五万。”沈知直接报价。
“事成之后,再给你五万。”
“够了!”老张很干脆。
“账号发我手机上。”
“你小子可以啊,出手这么大方。”
“三天。”
“三天后,我给你初步的消息。”
“不过我提醒你,天工集团在江城手眼通天,你查这个,小心点。”
“我知道。”
沈知挂断了电话。
他走出电话亭,抬头看着京城的夜空。
星星很少。
但他的心里,却亮起了一团火。
梁栋,天工集团。
你们以为把我按死了?
游戏,才刚刚开始。